专家支持:
孙嘉仪 心理咨询师
金艳雯 精神科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事件回放:
某幼儿园多名孩子的家长到派出所报案,称女教师孙琪琪在管教孩子时,用注射器针头扎孩子。班上有20名孩子曾经被扎。汤梦琪小朋友的家长周丽美称,女儿刚满4岁,在幼儿园睡午觉的时候,老师拿着针扎她,第一次是扎的左手背,接下来的几天又被扎。周丽美说,现在女儿晚上经常哭,睡不好。据其他知情人透露,孙琪琪还浇过别的孩子的头,踢过其他小朋友的肚子。
孙琪琪承认扎过学生,学生在上课时、午休时经常打闹,她多次劝说孩子都不听,她拿注射器分别扎了几名学生。
为了让孩子们听话,幼儿园老师居然用注射器针头扎孩子。这一“独特”的管教方法令所有人吃惊。她自己儿时是否也曾受到过体罚或者虐待?在拿针头扎向孩子的时候,她又是否了解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的伤害?
幼儿园老师是孩子最初接触社会的引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示范的作用。于是,我们忍不住担心,这些被针扎的记忆,会不会成为这些孩子成长中一个偏离了方向的指南针?
心理诊断:
针扎孩子的老师可能幼年时常常被体罚
孩子不听话,就用注射器针头扎孩子。这样的惩罚方式,令人吃惊。这个年轻的幼儿园老师怎么会想到如此对待学生?孙嘉仪分析说:“很多人可能听说过一种泄愤的方式——用针扎布娃娃,在古代这是一种封建迷信的仪式,而现代人则用这样的方式来排解压力。如果只是扎布娃娃,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法,因为布娃娃不会疼,而扎的人在完成这个行为后,心情会舒畅一些。但这种情绪的缓解只是暂时的,因为一时半会当事人找不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拿对方实在没有办法,只能用这种象征性的行为来转移一下负面情绪。其实这类人是弱势的、被动的,生活中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
为什么是用注射器的针头扎孩子,而不是使用其他的东西?在新闻报道中显示,这位扎孩子的老师孙琪琪,是卫校毕业的。她的受教育背景可能使得她在想要发泄负面情绪的时候,首先想到了注射器针头。孙嘉仪表示:“如果孙琪琪从小的生活环境里也经常遭受父母长辈们的体罚甚至虐待,那就很容易形成用这种暴力的攻击性的行为模式来对待他人,尤其是比她更加弱势的群体。” 孙嘉仪指出,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是习得的,在孙琪琪的生活经历中,可能有过类似的体验,或者从这种体验里曾经获益。孙琪琪曾当着孩子的面用针头戳桌子来吓唬孩子,并说:“如不听话就这样。”这也看得出来,她可能一开始只是吓唬孩子让他们可以听话,吓唬了几次就成真了。
负面压力改变儿童大脑构造
遭遇到老师的针扎惩罚后,有不少孩子不愿意再去幼儿园,也有孩子晚上经常哭、睡不好。对此,金艳雯指出,儿童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在1~3岁时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容易变得虚伪,冷酷多事,擅长说谎,有暴力倾向;这些行为会在体罚后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开始产生。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研究,负面压力能改变儿童大脑构造,损伤神经。“如果打孩子, 就等于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相应的,如果使用其他管教方法,就能教授孩子更高级的认知技巧、自制力、因果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咨询工作中,孙嘉仪曾经碰到过一个问题男孩,父母将这个男孩送到寄宿制的小学学习,但是男孩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几乎每天都要惹祸,比如会用剪刀绞掉女生的辫子。不爱做作业的他,因为非常聪明,所以成绩并不差。无奈之下,老师只能劝其转学。“在对这个男孩的成长经历的了解中,据他的妈妈回忆,他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曾经有过比较大的创伤经历,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心理处方:
成人过度关注可能带给孩子二次伤害
对于受到孙琪琪的行为伤害的孩子们,孙嘉仪提醒说:“对于那些小孩子来说,成人最好不要再去放大这件事的危害性。某些时候,成人对问题的理解和孩子不一样。孙琪琪用注射器针头扎孩子的行为,在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显然,在成人的视角来看这是相当恶劣的行为,我们对此的解读一定是糟糕之极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孩子原本是怎么解读这件事的。他们的解读直接关系到对其心理的伤害程度。如果只是皮肤的疼痛,心理的解释是:老师很严,我要乖点,惹老师生气就会疼痛,受到惩罚,如果仅此而已,那么心理的伤害也就不大。或许,成人们在事后对此事的过度关注,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强化了不良的体验。”
恰当的惩罚要先告知孩子哪里做错了
脾气急躁,没有耐心,并且还没有取得教师资格,孙琪琪显然根本不符合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一生当中的启蒙者,也是孩子最初接触社会的引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示范的作用——要知道,在幼儿阶段,最初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根据儿童本身的特点,孙嘉仪指出,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个性、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责任心,以及足够的耐心,是幼儿园老师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耐心是尤为重要的一点,有些人特别缺乏耐心,或许这不妨碍他们为人处世,但是最好别去当老师,尤其是幼儿园老师。其实没有耐心的人,当了老师自己也会非常痛苦的,情绪会变得更加不稳定。”
作为幼儿园的老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即使有着乐观开朗的性格和足够的耐心,内心可能也免不了有压力。该如何调节自己的状态?金艳雯表示:“缓解压力,对幼儿园老师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个性、潜能和价值观,对自己认识得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缓解压力。其次,积极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加入专业协会或兴趣小组。同伴间交流和分享,也可以相互支持,缓解压力。”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行受到过家长、老师的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恰当的惩罚,是帮助他们成长的良药。孙嘉仪的建议是,当孩子做了犯规的事情,作为老师,可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惩罚,比如让其劳动,比平时更多一点的劳动,或者帮助更弱小的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惩罚之前一定要告诉孩子今天哪里做错了,为什么这样是不对的。要让孩子充分理解。
创建时间:2011-05-08
创建时间:2011-05-18
创建时间:2011-05-27
创建时间:2011-06-08

擅长咨询领域:恋爱、婚姻情感困扰;家庭成员关系;青少年学业、涉及青少年引起的家庭成员关系问题;性别认同(性取向、同性恋、双性恋);压力管理、人际关系、自信心成长;轻度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等情绪问题。

擅长咨询领域:压力管理、情绪管理、不适当的人际关系和行为问题的矫正。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典型神经症有深入研究和论文撰写。同时,对青少年成长问题和个人发展问题有长足的经验。

擅长咨询领域:职场:人际关系、工作压力、新环境适应、职业倦怠、职业发展与转换、工作家庭平衡;情绪情感、性格分析及调试、个人成长;青少年:学业、家庭(含单亲家庭、再婚组合家庭等)关系及亲子沟通、社会交往、恋爱、青春期性心理、个人成长(挫折应对、择业、人生观)、中(轻)度抑郁和焦虑等。

擅长咨询领域:发展性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青春期性心理、亲子沟通、就业指导;情绪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恋爱、婚姻、情感困惑;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抑郁与焦虑心境、焦虑性与疑病性神经症。

擅长咨询领域:心理危机干预,人生发展路径和策略规划。在网络成瘾、学习困难、人际冲突、亲情纠葛、情感婚姻五个领域有二十年的心理咨询实践经历和专业探索。

擅长咨询领域:对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和康复中的躁狂、康复中的双向情感障碍、自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有系统的治疗理论和创新的治疗方案及独到的治疗技术;恋爱中的趋避冲突、婚姻情感、外遇出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咨询与治疗;个人成长、青春期成长咨询;咨询师的精神分析个人体验、案例督导;有关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课程、社会心理知识普及的公开课程。

擅长咨询领域:各类神经症(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癔症等)咨询与治疗,恋爱、情感、婚姻等问题的辅导和咨询,子女教育和家庭心理辅导,青少年问题咨询,儿童多动症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