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不到孩子想,天天见又少不了吵”。这种矛盾关系随着寒假的到来也出现在两代人之间。学期间,父母和孩子各自忙着工作和学业,每天见面大多不超过三五个小时,许多大学生更是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距离产生美,亲情在短暂的交流中显得特别温暖;寒假,亲子接触机会增加,但一些家长和孩子不善于或者说“忘记”了如何与亲人沟通交流,“假期亲子仗”冰山的海平面下部分也开始上浮。近日,萨提亚模式-亲子关系辅导讲座在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举行,许多家长向来自加拿大和香港的家庭关系专家求助。
故事1:父母唠叨让她不愿回家
朱靓(化名)是本市东北部某高校的大四学生,临近毕业,前段时间她忙着公务员考试、各种公司的面试、以及毕业论文的准备,每个月回家一趟。假期到了,她搬回家里,大部分时间在等面试的消息。父母看着着急,每天都督促她上网找更多的机会,分析现在就业形势严峻程度,朱靓看会儿电视都会招来父母略带鄙视责备的唠叨。“真让人受不了,我准备搬出去住。”朱靓告诉记者,之前勤工俭学攒下一点钱,她已经在看学校附近有没有合适的房子了。
专家分析:国际家庭治疗联合会董事John
Banmen教授表示,每个人都是个体,家长不能强迫他们变成你自己。很多中国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他的唯一,是他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家长强迫孩子在亲子关系不断奶的行为。过分关注孩子、和孩子捆绑在一起,只能让孩子永远长不大,而家长也失去属于自己的生活,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痛苦。大学毕业找工作是大事情,是孩子一生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挫折教育的良好时机,孩子处于情绪低谷时,你需要做的是去关爱他,关心他,你需要的是坚强的后盾,爱他就好。
故事2:赖学半年只为父母告状
高二的杨杰(化名)休学在家已经半年了,去年暑假,他和几个网友日以继夜地打网络游戏,还花了几百元零花钱购买各种“武器装备”。父母从起先的好言相劝,到藏起鼠标键盘,都没有拦住他过度的上网行为。最后,父母请来儿子的班主任帮助做思想工作。谁知杨杰因为父母的“告状”而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从此以后拒绝和父母交流,必须回答的问题,他就用极省略的方式回答一下——“不知道”或“不高兴”是最常见的字眼。更令父母痛心的是,他以各种理由拒绝上学,在家也视父母如隐形人,他总是独自窝在自己的房间里上网,大白天也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
专家分析:John
Banmen教授可以看出,杨杰对外界事物充满了恐惧和害怕的心理,他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自我价值感都比较低。从他的行为看,他警惕而敏感,在盲目地惩罚自己和别人,又喜欢指责亲人,消极抱怨,这些都是自负又自卑的表现。杨杰迫切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可以乘假期让他多和他朋友接触,聊天,如果有必要,可以和心理咨询师聊聊,暂时不要逼迫他去学校。 (记者肖波实习生严夏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