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虫虫》,不能不惊叹,一花一世界,原来是真的。
放大无数倍之后,草叶上的一滴水,七彩斑斓,就像有生命一样。看着那滴水一点一点蒸发、消失,竟让人有些着急和不忍心。虽然明知道世间有无数美好的东西,毕竟,少了那一滴水。
迎着光,看那缓慢而优雅地爬行过来的,半透明的触角和身体晶莹玉润、光彩照人,一时竟不知到底是什么。走近了,定睛细看才发现,这么美丽耀眼的,居然是平时绝不起眼的蜗牛。
很少想到,就在我们脚底下,还有这样一个精彩而不为人知的世界。影片没有剧情,没有对白,配乐有如天籁之音,让人更加屏息凝神,倾听和观赏。在大自然的神奇面前,语言一时间变得苍白无力,只能赞一声:真美!
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美丽!
难怪罗丹要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想来真正懂得这一点,是要花时间的。现代人欲望多,也感觉选择很多,遇到的人、事、物,但凡觉得不满意了,经常下意识地以为,换一个就会好,下一个可能更好,或者更适合自己。比较少想到:很多时候,不是饭菜太没味道,而是我们没有胃口。不是工作枯燥乏味,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和享受乐趣的能力。不是生活中没有机会,而是我们看不见,或没有准备好,于是把握不住。就像从来不缺少美一样,生活中也从不缺少幸福快乐,缺少的只是感受快乐的心情,和把握幸福的力量。
据说,拍摄《点点虫》,有长达20年的研究准备工作。脚下的这个世界,是借助快速发展的现代技术,靠有心人的执着、心灵的丰富与敏锐,才能呈现在我们眼前。感动之余,我不由想,有这样的执着和敏锐,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就是创造并分享美好的事物吧。借用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的说法: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好好活就有意义;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然而,怎么好好活,怎么活得健康、快乐、幸福、有尊严、有责任和使命、有光荣和梦想……说来简单,做来难。
怎样能够脚踏实地的好好活,或许有少数幸运的人,是生而知之的。
我们多数普通人,本来寄希望于学而知之。后来却发现,虽然在工作之前读过好几年或者十几年书,学过十八般武艺,可是跟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关系最密切的,却没怎么学过——没太学会如何了解自己真正要什么,怎样找到和确立适合自己的位置,如何面对压力和恼人的情绪,如何从挫折中复原,怎样面对人际冲突,怎样去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长项、天赋、潜能……没有学会如何去爱,甚至,也没学好怎样踏实做事,怎样有效沟通。
恰恰是没学过没学好的这些领域,带来最多的困惑和挫折。
千百年来,人们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过程中,已经非常擅长应对外来的困境。宋代杨万里有一首小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把坚持到胜利后的扬眉吐气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我是被压制、被排挤过,我曾不甘心、挣扎奋进了很久。那又怎么样呢?我走过来了,你们终归拦不住我!
能突破外来的困境,真是让人从心底里得意。然而,如果那困境更多来自于内心呢?还适用这样对抗与战斗的方式吗?
见过某位作家的只言片语:他与好友曾漫步在异国街头,看到一位街头艺术家,用玻璃吹制出各种人、物、平衡装置等等,水平很高。其中一件尤其让人爱不释手——那是一个人困在网中苦苦挣扎,其实网眼很大,根本困不住他,但那个人显然不知道这一点,表情极为痛苦。那件艺术品,叫做“心囚”。——看了这个片段后,我常常想:心理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让看不见的被看见。
某种意义上,很多人都曾是或仍是那个困在心网中的心囚。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是已经受困太深的表现。让普通人更有切身之感的困顿困惑困扰,常常是,为什么付出那么多,比别人辛苦劳累,还是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我觉得一切都很乏味,没意思?过去的经历,放不下;未来的前景,看不到,或者想起来会有些恐慌;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物质极大丰富之后,看起来选择很多,可我们还是没有得到向往的快乐、幸福和心灵的自由?
科学与技术,帮我们打理好外部世界。而后发现,人类对内心的了解还没有对外太空的了解多,困而学之的人,开始纷纷选择不同的路径往内心走:哲学、心理、宗教……有人想找答案,有人想寻求解释,有人在寻找解决。
我也是一个困而学之的人,总算,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学会了从不自信无目标,到快乐工作,分享幸福。
见过有识者发出呼吁:“每个现代人,一生中都需要接受至少一次基础心理教育,如同学习识字、算术一样。今天,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徐浩渊:《我们都有心理伤痕》)我一直好奇,我所钟爱的心理学,哪些属于现代人必备的基础常识?了解心理学的哪些东西,可以帮人过得更好,更健康和快乐?
这本书当然不是答案,事实上我们真正需要的,也从来不是别人的答案,而是在困惑混乱时,如何去找到自己的解决。这本书,是在路上的分享。这一份边走边唱的分享,期望能带给关心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的读者,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感受,激发出一份领悟和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