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途径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在努力创造同别人接触的机会,但孤独感却越来越强烈。究其原因,就像佛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的那样:“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同他同时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触。”这是佛洛姆在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在爱情方面的困惑后得出的结论。不知道对当代的中国年轻人有没有启发?
爱在很多人的眼里是没有对错之分、没有规律可循的,是一种纯粹的“感觉”。大多数人在恋爱中都是糊里糊涂的。就像一首歌里唱得那样:“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现在的人们谈起恋爱来,没有边界感,不知道双方的界限在哪里。
在北京三里屯某个酒吧,一个大龄单身女人抱着“跟着感觉走”的心态,想尝试所谓的“一夜情”。快到夜里11点的时候,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外表优雅的男人。通过目光交流,双方都心领神会:“只是一晚?”男人优雅地问。“嗯。”女人温柔地应着。是的,不就是一夜情吗?
去了一家宾馆之后,该做的都做了,而且男人给了女人超乎想象的云雨情。他们彼此缠绵着,仿佛渴望已久的爱来到了身边。到了早晨,男人先走了,女人慵懒地起床后,梳妆打扮,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的美丽动人。一夜之间,她仿佛不能没有他了。
后来,这个女人连续地去三里屯找这个男人,她相信自己已经爱上他了,而且她还记着他们云雨时双方说过的“我爱你”之类的话,她想用真情感动他。她几乎寻遍了三里屯的各个酒吧,终于找到了让自己魂牵梦萦多情的男人。没想到男人悠悠地说:“我不认识你!”然后甩手而去。女人怔怔地呆在那里,仿佛在梦中。
从此以后,她再也不去三里屯了,也不再去酒吧了。她怕了。
这样的故事,我们听得还少吗?问题在哪里?是一句“男人都不是东西”就能解决的吗?这里涉及一个爱的界限的问题。
男人明明已经说过“只是一晚”,这是男人设定的情感界限。女人既然已经同意了,就该遵守。从这一刻开始,这其实就是一种买卖,而不是感情的交流。我们都知道,买卖只遵守“合约”,不涉及道德。但是女人往往是感性的,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发展,以为“伟大的母性的温柔”可以溶化任何的风霜雨雪。
有人会问,在他们云雨的时候,男人说的“我爱你”算什么呢?其实男人在那个时候说过的话,就像醉鬼在酒醉的时候许下的承诺。你会相信一个醉鬼的承诺吗?
爱是有边界感的,如果你不承认爱的这种边界感,那就是你的悲哀。
比如,现在流行的一种现象:两个刚刚谈恋爱的人就互称“老公”“老婆”。那么请问,结婚以后又该怎么称呼对方呢?若女人接受了“老婆”这个称呼,那么别人就有权利要求“同居”。可是女人又感觉同居不合适。也许女人会认为,“那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但是语言是有界限感的。一个口口声声叫自己的男友为“老公”的女人却拒绝“同居”,那么对于男人来说,会不会产生“你是否真的爱我”的怀疑呢?
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导致行为的不可捉摸性。女人往往用所谓的“女人心海底针”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行开脱,这也就难怪男人有时候只好靠“武力”来“征服”了。
女人有时候期待着一种两全其美的境界:“男女朋友做不成,总能成为朋友吧?”我们不能说这种情况不存在,但实际操作起来很难。有些时候,人性的贪婪在女人恋爱时表现得尤其充分。其实,男女朋友与好朋友的界限就是一层窗户纸,很薄,把握不好,双方都是很容易受伤的。
爱的界限感不明确还表现在: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其实一个人爱上的是两个人的优点。而且存在一种幻想:要是这两个人的优点能集于一身就好了。这样的人往往把自己比作如来佛,可以有大爱。须知,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是并存的。接纳就意味不仅接受对方的优点,也要接受对方的缺点。从根本上来说,这种人看似对他人要求高,不接纳别人,其根本就是不接纳自我。只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没有看到自己的缺点。
爱的界限感不明确还有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在“找一个爱我的人”还是“找一个我爱的人”之间徘徊。假如你找到了既爱你同时你也爱的人,这值得庆贺。但是大多数人恐怕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如果形势需要你做选择的时候,你必须做出明确的选择。若只是一味地犹豫徘徊,不接受现实,必然会带来很多麻烦,而且后患无穷。因为爱需要唯一,爱需要界限感。一个本身就没有爱的界限感的人,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
爱的界限分不清,会给双方都带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