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难产
在北京工作的梅小姐准备在“十一黄金周”回家办婚礼。“其实,我们2004年就领了结婚证。”梅觉得很搞笑,“在父母眼里,没办婚礼就不算真正的结婚。”她将这场婚姻定性为应酬,对这套繁文缛节,她和她的先生都厌恶不已。尽管他们已经在北京买了住房,在深圳的公公还是精心地为他们准备了一处暂住的新房,托关系为他们在“十一黄金周”预定了酒店,并告诉他们,“一切不用你们操心,只要回来出席一下就可以了。”
未被长辈看作已经结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孩子,而公婆把这归结为没有办酒席。“我婆婆总跟我说,不办婚礼她就没办法抱孙子,其实,办了婚礼我也不打算马上要孩子。”
尽管中国人的初婚年龄20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生育年龄却逐步推迟。“这与计划生育政策无关,”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员王跃生说,“我们称之为自愿推迟生育。”
没有马上要孩子的原因很多,梅小姐在公司里是骨干,如果马上生孩子,就意味着要请长假,这肯定会影响到她的前程。此外她刚考察过小区的幼儿园,“号称双语幼儿园,100多个孩子一个外教,一个月要1000多元的学费,我上大学的时候,一年也就1000多元,想想真叫人抓狂。”梅小姐说。
从幼儿园起就不能落后,这成了许多年轻父母教养子女的标准,因此,如果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年轻人绝不愿意结婚,他们把这看作为下一代的成长创造条件。而就算有了房子,如果没有万事俱备,也绝不轻易让子女降生,梅小姐把这称为“对下一代负责”,“如果不能保证我的孩子有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能培养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能站住脚的人才,我情愿不把这个孩子生出来。”
闪婚后的简约生活
1979年出生的陈浩和1981年出生的文丽是今年3月份在网上认识的,那时,文丽正经受着失恋的痛苦,借着QQ向陌生网友倾诉心中的苦楚。“我那时天天晚上在网上陪她,督促她吃东西,哄她睡觉,有一个月的时间。”陈浩的真诚感动了文丽,文丽决定开始一段新的甜蜜爱情。5月1日,陈浩从北京飞到重庆,3日,他们便打算结婚了。7月,陈浩研究生毕业,在重庆谋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当月,他跟文丽举办了婚礼。
在经历了一段典型的闪婚之后,文丽发现婚后的生活一度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我们常常会为谁刷碗、谁擦地的小事争吵,”文丽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真的很讨厌。”文丽与她的女伴们商量后一致认为,小日子要想过得好,就要尽量避免在锅碗瓢盆的小事上起纷争,根本的一条原则是:要么都不做,要么一起做。
他们最终找到了解决之道。现在,去陈浩和文丽家的朋友都会惊诧于他们简约的生活方式:厨房的碗筷全部是一次性的,另外还包括一叠一次性桌布,“这回连桌子都省得擦了。”文丽得意地说。
8月初,陈浩的母亲从外地来看过他们一次,这次见面简直变成了一场灾难。虽然小两口为此特地劳动了一上午,“但婆婆好像还是不满意,而且流露出我没有好好照顾她儿子的意思。”文丽说,“我承担了家庭一半的收入,我们回到家的时候也很累,可是我们的父母一代却还坚持认为家务活是女性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