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海心理咨询网心理文章心灵鸡汤 → 正文
 文章内容

如何面对潘多拉——评《性别与欲望》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文章作者: [美]艾森卓著 杨广学译  发布时间:2008-11-28

 

书名:《性别与欲望》 []艾森卓著 杨广学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潘多拉”是一个远古的神话,西方称其为“第一个女人”。她也是整个“人类”的“祸水”,尤其是“男人”们的克星,因为当她打开那“潘多拉盒子”的时候,饥荒、疾病、贪婪、嫉妒、悲惨等一齐跑了出来,从此也就开始了人类的灾难。据说潘多拉是宙斯用来惩罚普罗米修斯的另一绝招。由于普罗米修斯深爱人类而不惜去上天盗火到人间,而注定要接受很多的苦难。而惩罚他所关爱的人类,更是一种超过对他本身折磨的报复。于是,宙斯要赫费司图(Hephaestus)造就一个“脸孔像那些永远年轻的女神一样美丽,能够激发人们欲望的处女。”而众女神们也都分别给于了潘多拉很多的“礼物”。尤其是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Aphrodite),在潘多拉的头上喷洒了“爱恋”的迷雾,给她种下那最最折磨人的性欲,以便去消磨男人的意志和体力。诡计多端的启示之神赫尔墨斯(Hermes)给她一个背信弃义的本性,在她胸中安放的不是一颗人心,而是许多的谎言、谄媚和骗术。赫尔墨斯给她取名叫“潘多拉”,意思是“很多的礼物”。一方面是众神给于了她很多的“礼物”,另一方面也因为她是众神送给男人们的“礼物”。

  那么,若你是一个男人,当你面对这一“礼物”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你渴望得到这种礼物呢,还是要回避与拒绝?实际上,“潘多拉”不仅仅是对“男人”的诅咒,也是“男人”所发出的“诅咒”。你看不到那故事中所使用的“恶毒”的语言吗:“背信弃义的本性”、“谎言、谄媚和骗术的用心”……那么,若是你是一个女人,你能接受这种对“潘多拉”的评价吗?你认为所谓的“潘多拉”与作为女人的你会有关系吗?

  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若你也会遇到这些“问题”,甚至是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找时间去读一读荣格心理分析家波利·扬-艾森卓(Polly Young-Eisendrath)的名著:《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吧,其中包含着作者所要给我们的回答。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新推出的《点金石心理分析译丛》系列,由我们国内首位心理分析博士导师申荷永教授主编,由国际分析心理学会支持并提供版权。本书的形成,起源于美国德州大学城的首席荣格心理分析教授戴维·罗森(David Rosen),邀请波利·扬-艾森卓博士就“性别与性欲”问题做心理分析的专业讲座。戴维·罗森是这套《点金石心理分析译丛》的副主编。他在该书的序言中引用芙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话说,“男女之间要成就生命创造的活动,彼此心灵内一定要发生某种交互感应,阴阳双方必然要达成某种沟通契合。”但是,戴维·罗森指出,我们的文化必须清醒地面对仍然活在我们血液中的潘多拉神话的影响,把它对我们的诅咒转变成解放的力量。

  本书的第一章是这样开始的。波利·扬-艾森卓博士说,“性与欲的实质问题的严肃探讨,可以说是一个阴沉黑暗、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让我们先从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始。”接着,波利·扬-艾森卓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垒球裁判正在争论如何判断正球和坏球,三个中谁更在行。第一位说:“我看到什么就判什么。”第二个说:“它们是什么我就判什么。”第三个很客气地听完之后,非常自信地说:“我判什么就有什么!”看似轻松的故事,实际上包含着三种深刻的哲学背景。这三个裁判的声音,实际上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真理观:“看到什么就判什么”的裁判是一个经验主义者,注重对外在事件的观察并试图诚实地、全面地报告其观察结果。“是什么就判什么”的是素朴实在论者,坚信自己知道事物的真实本质。“判什么就有什么”的裁判好象是一个素朴主观论者,主张真理与其表述和命名是分不开的,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的倾向。

  这是三种不同的哲学,也是三种不同的心理观,前现代的心理观,现代的心理观,以及后现代的心理观。本书的作者是倾向于从“后现代的心理观”,来解析潘多拉的神话。但是她同时也表明:上述三种真理观在当代心理学的实践中都得到了应用。“作为心理学的理论家和治疗家,我们应该关注这三种真理观从逻辑上层次包含的整体关系,而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偏颇心态……换言之,我们知识的第一层是人类的直接经验,第二层是对经验的分类和排列,第三层是对人类知识与经验之起源和局限的诠释。”

  有了这样一种哲学的观点,以及心理分析的基础,我们可以对这古老的潘多拉的传说多一些认识与了解。波利·扬-艾森卓博士在书中说,今天世人所知道的潘多拉总是那个打开了包藏一切祸害的“盒子”的女人,“潘多拉”的含义也就是女人鲁莽的冲动与好奇必然要带来的巨大灾难。但是,我们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潘多拉的故事,或者是从这故事中受到的启发,可以使我们明白当代女人的苦难,明白那种使女性的外表美成为商品的背后的心理因素。有关的研究表明,很多青春期以后的女孩,看重自己的外表和吸引力,远远胜过其对于学业成就等发展的意义。看来,宙斯对人类的诅咒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当初的效力。“人们迷恋和追逐的是这样一个女人:她外表漂亮、内部空虚;令人神魂颠倒却不可信任;看上去模样周正而实际上却缺少人应有的一副心肠。” 波利·扬-艾森卓博士在书中这样说。

  但是,作者认为,虽然潘多拉的故事是有关女性的一种叙事,潘多拉却完全不是某一个实际的女人的象征,也不代表女性的观点或立场。没有哪一位真正的女人会天生地毫无一点人情气息,会如此病态地缺乏人的价值。潘多拉不是一个女性的形象,而是一个“阿尼玛形象”――她象征着男人的梦中情人,她用自己的美艳使男人自惭形秽,用自已编造的谎言使男人就范称臣。假如一个男人对潘多拉动情,他必须时时小心防备受到她的魔力的操纵;假如一个男人对她无动于衷,他在男性权力等级秩序中可能会失去合理合法的地位。这是警示也是告诫。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我们的社会几乎已经是完全被潘多拉的神话所征服。整个社会到处倘佯着潘多拉的身影,女人的身体,尤其是美女的身体,到处都在公开展览。商业告牌、电影电视、流行杂志、以及各种书刊报纸,几乎都是在争先恐后地用美女形象招揽生意,实现其目的。波利·扬-艾森卓博士说:“由于我们目前已经掌握了迅速而大量地制作媒体形象的技能,过去时代的社会受害于潘多拉神话的程度,跟我们今天相比,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了。激发欲望的美女形象是如此的无所不在,我们简直已经习惯成自然地浸染其中而根本不知道如何抽身退步了。”

  于是,这也是我们社会的病态之一,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困惑,乃至导致我们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病因。作为职业心理分析家的波利·扬-艾森卓博士,从其临床经验中给我们这样一种描述:“这个美女神话使男人的世界变得十分局促而压抑、毫无自由可言。在我从事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我清楚地看到,一旦男性从潘多拉的故事中解脱出来,他们的紧张和焦虑会顿时消失,他们会立即感到身心舒泰,信心倍增。这时他们会找到久已迷失的自我,增进对他人的信任,而且开始真正致力于建设对话性的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才第一次恍然大悟,感叹自己以前对女人的性的存在的了解是多么荒唐可笑。”

  “潘多拉的诅咒”是对男人的羁绊,也是女人的羁绊。若是不能清醒地认识潘多拉神话的寓意及其启示的话,那么,当你面对潘多拉的时候,你接受要下地狱,你不接受也要下地狱。波利·扬-艾森卓博士在书中讲述了美国电影《尼克松》中的一个片断:电影中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作为一个结过婚的男性已经缺乏了洒脱的“男人”气质。有一位年轻漂亮的风尘女子向他投怀送抱,但被他冷若冰霜地拒之于千里之外。这一不寻常的举动使得总统的侍从们大惑不解,纷纷暗自揣测:“这傢伙究竟吃错了什么药?”尽管没有人会公开议论总统是不是真的男子汉,但对他的这种“猜疑”在白宫迅速传开。

  那么,对于女性来说,潘多拉的诅咒与羁绊又意味着什么呢。波利·扬-艾森卓博士指出,如果她以潘多拉的形象自居,她就必须认同“外表漂亮而内心空虚”的“轻浮女子”的标签。潘多拉式的女人在年轻貌美,获得异性青睐方面可能会觉得自己很有力量,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她就会生发慌恐与无助,会感到手足无措。假如她到了中年仍然坚信自己是个美女,她可能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其他才华,忘记了追求事业的成功,忘记了自己创造力的发挥和内在力量的成长。于是,作为女人,同样应该从潘多拉的神话中获得真正的自我认识。 我们也仅仅是《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的读者。当我们读完这部书的时候,是深受作者启发的。据说,潘多拉是处于“好奇”,挖出了那盛着人类种种灾难的陶罐,掀开盖子之后,也就把那些灾难散布到了人世间。惊慌之中的潘多拉,匆忙盖上了那陶罐。灾难是尽数倾出了,但里面还剩有一只叫“希望”的鸟。或许,这莫名的“希望鸟”,也是留给我们所有的人真正的希望。

 

文章选编:闻锦玉 
林紫咨询,让每一个生命都如花开放。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   上海:021-64333183     北京:010-51288370
     深圳:0755-83864331      成都:028-85291405
网友评论:
添加评论:

您可能还对以下课程感兴趣

上海市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心理咨询电话:021-64333183/64333512 E-mail:zixun@counseling.com.cn
Copyright 1998-2010 www.xlzx.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SP许可证编号:沪05017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