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心理账户”概念的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他曾经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心理账户”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有一次他去瑞士讲课,瑞士给他的报酬还不错,他很高兴,讲课之余就在瑞士作了一次旅行,整个旅行非常愉快,而实际上瑞士是全世界物价最贵的国家。第二次在英国讲课,也有不错的报酬,就又去瑞士旅行了一次,但这一次到哪里都觉得贵,弄得特别不舒服。
他用这个例子说明,我们都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决策。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而在心理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不是一视同仁,而是视不同来处,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
心理账户有三种情形,一是将各期的收入或者各种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不能相互填补;二是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第三种情形是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在很多情况下,在人们心里,会把辛苦赚来的钱,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内,其实只要在名下的钱,并不依据它的来源有了性质上的区别。
在投资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心理账户对人们决策的影响。两位以色列经济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1979年进行的一次著名实验证明: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大于获利的敏感程度。像投资上最容易犯的错误——买涨杀跌,就可以用心理账户的理论来解释。像2007年,股市让很多人都获利颇丰,回报率远远超过合理的范围,但因为这是投资赚来的钱,已经被归到了心理上的投资账户,即使股市已经显现出有较大风险的迹象,但还是要坚持下去。而遇到今年的大调整,因为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大于获利的敏感,有人选择割肉撤出,也有的因为不敢面对现实,选择鸵鸟政策,对投资干脆置之不理。
正是因为“心理账户”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投资,才有专家点评说,只有“不正常”的人才能在资本市场获胜,而正常人只能是高买低卖,小赚大赔。也正因如此,股神巴菲特才会有“我和别人一样也有贪婪和恐惧,不同的是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的投资名言。
刚刚结束的2008年5月,虽然超过30只基金处于募集期,但在市场弱势格局的影响下,却不能激起大众的投资热情。据WIND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以来总共有9只偏股型基金发行,但总共募资规模却只有64亿,平均每只基金募集资金只有7.1亿元,创下了历史新低,众多投资者已经从“闻基起舞”过渡到“谈基色变”,甚至干脆对资本市场不闻不问了。
事实上,目前新基金所面临的规模不大、延期发行的问题3年前就已经有过。2005年共成立了39家股票基金,总发行规模为369亿份,平均规模只有9.69亿份,创下当时的历史新低,也纷纷延长两周左右的募集期。但就是这些在当时看来没有市场的股票型基金,在此之后完整地享受到了从998点到6124点的大牛市,帮助投资者获得了甚至当初都不敢奢想的高回报。
又想起一位投资名家的名言,行情总在绝望中产生,在美梦中结束。希望在下一轮行情中,我们的投资者能够“心理不正常”一点。
本文发表在6月21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