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体各部的发育和成熟中,人的性生理发育和成熟相对较晚。学前儿童的性生理还远未发展起来…。那么,学前儿童到底有没有性心理或行为呢?有人认为,婴幼儿有对性的关心 、探求和疑问,没有性意识的基础,纯粹是对知识 。就像对“天为什么要下雨”、“鱼儿为什么会游泳”等现象的好奇一样,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也有人认为幼儿有性行为。现代性学研究至今没有证实婴幼儿有性意识,从心理上说,婴幼儿并没有形成性意识;但从行为和发展来看,婴幼儿期的性心理现象是存在的。笔者认为婴幼儿的性心理和行为是 比较普遍存在的,所以。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1 学前儿童性心理行为的突出表现
1.1 性别角色认同障碍
学前时期是性别角色认同的关键时期。正常儿童 3岁左右出现性别意识 ,即识别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喜欢与同性幼儿一起玩 ,同时表现出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绝大多数孩子在这一年龄段都能进行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同时在家庭和周围环境中开始意识到 自己的性别角色。 如果在 3岁时性别自认紊乱,即形成性别角色认同障碍,以后就极难改变。所谓儿童“性别角色认同障碍”,就是有些儿童对自己的性别意识、言语行为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相反,即在穿着和行为上爱好像异性或坚持否认 自己的真实性别的心理及行为表现。其直接结果就是男孩女性化和女孩男性化,这给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带来许多麻烦,甚至有的要做变性手术等。
形成性别角色认同障碍的原因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就先天因素而言,根据胚胎学的研究,在胚胎期,性腺结构发生初期是倾向于形成女性器官卵巢的,心理学家曼内称之为“夏娃原理”。只是由于男性细胞中 Y性染色体的作用,产生男性性腺和胎儿雄激素,才使住苗勒 氏管的结构(女性外生殖器的前身)退化,并在胎儿雄激素的进一步促进下,使男性化内生殖器得以形成,并使大脑男性化。如果缺乏胎儿雄激素,就会自胎儿时期开始引起男性大脑女性化 ,从而造成自认的障碍。就后天而言,儿童性心理卫生学家约翰·莫尼认为:人的性别倾向有3种,即同性的、两性同体的和异性的。在人出生之前,某种同时具有男女 2种性别的特征和气质就已植根于婴儿大脑之中。这些特质或气质或许有利于确立3种倾向之一,但这些特征和气质所具有的二价染色体太多,以致于不能决定绝对排斥或恒定保持同性、异性或两性均存状态。决定3种状态取舍的基本因素是出生后儿童生活的发育时期,特别是婴儿后期到幼儿初期的几年。而当某种状态在早期发育的几年中确立,就变得十分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