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盲目的道德审判、跟风似的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而这些无恶意的伤害却往往是在"从众心理"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催生的。到底什么是从众行为?为何它有如此大的魅力让网友们一再失去理智?我们又该怎样去克服?本文试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网络暴力"中网民从众心理的成因。关键字:
网络暴力 从众心理 网民
"很黄很暴力"——一名13岁女学生在去年
央视
《新闻联播》的一则新闻中说的五个字,短短十几天内,竟成了2008年网上第一流行语。不少网民以此来命名自己的MSN昵称和QQ个性签名,还有人在论坛上不断灌水,发表各种"很黄很暴力的联想"原创。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个女孩竟从此陷入了被网民恶搞的厄运:关于她的视频、图片、恶搞漫画、帖子一夜之间泛滥成灾,甚至以她为主角,恶搞出大量色情漫画、打油诗、诅咒信等,这位可怜的女孩正在招受着极大的心灵伤害和名誉侵权。
你可以去批评一个人,但不可以侮辱一个人;你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但是不能影响到他人的合法利益。如果网友们是纯属娱乐,或者仅仅是追求流行语的心态来频频使用这句话,尚可以理解与原谅,但如果用它去伤害别人的自尊,甚至盲目跟风,参与一场专门针对一个幼小心灵的"网络暴力"的炮制却是道德的沦丧,让有良知的人心寒。
自"虐猫事件"后,"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等又接踵而至,网络暴力现象似乎愈演愈烈。那此类的网络暴力事件到底为何屡屡得逞?这固然与外部的网络环境有关:一些网络媒体一味的追求点击率与人气,对"暴力"事件煽风点火;另外,有些传统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事件未经调查核实就加以报道,更是火上浇油;加上网络监管的缺位与监督的乏力导致了网络暴力事件的泛滥。
但笔者认为外因还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网络暴力的现实存在,除了与日益恶化的网络生态环境有关外,还与部分网民缺乏理性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缺乏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这点上可以透过他们的多种心态折射出来,诸如道德审判、狂欢凑热闹、喜欢恶搞等心理,而其中起着支配和统帅作用的就是网民严重的从众心理。
一、 网民在网络暴力中的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态度的变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或想象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者群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尤其是当个人缺乏自信或冷静判断时,往往会产生"追随多数人没有错"的心理,甚至在根本信念上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最终产生了从众的行为。
从众是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解除与群体冲突、增强安全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因此也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中,很多网民就是在它的支配下表现为对凡事"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以寻求一种集体认同的安全感。
网络用它的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现实的精神文化空间,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以信息海量、更新迅速、互动性强等优点最大限度地吸引了网民的眼球,其信息的娱乐性、多奇性,更是强化了网民的视觉注意力。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网民的从众行为比比皆是,有许多社会性热点新闻,事实还没有水落石出,网友们就开始盲目的跟帖,出现 "一边倒"的极端化现象。例如著名的"极品男"事件就是起源于最初的一篇万言网文。文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人大研究生王奔在火车上与邻座女生搭讪的种种不堪情形,其动作细节与个人特征的描述可以说是淋漓尽致,还不时穿插大段伴有侮辱性的评论,网友们群而哄之,拼命跟帖追击 ,挖掘其隐私,都希望一睹这位"恶心男"的风采……王奔万万没想到几天功夫自己竟成了网络中的"极品男",人格上遭到的莫大侮辱令他精神崩溃,这不得不说是网络的悲哀!
退一步讲,即便该事件是完全真实的,但由于是文章作者的一面之词,写作上肯定多多少少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臆断与任意夸大的成分。而绝大部分的网民却习惯于不辨真伪,不经独立地思考与判断,对事件本身也不进行调查分析,就开始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跟风追捧。这种盲目的从众行为所形成的声势浩大的舆论合力,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伤害与名誉损坏。
二、网络暴力中网名从众心理的成因
从众心理在"网络暴力"事件炮制的作用确实很大,那到底是什么让网友频频失去理智,盲目跟风呢?其原因我想应该是多方面的。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所以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保持一致时就有了"没有错"的安全感。一般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