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6月13日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父母是俄罗斯人,第一次大战后移民美国。目前担任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与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和罗洛·梅(Rollo May)并称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
欧文•亚隆除撰写专业教科书如《团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住院病人团体心理治疗》,与吉妮·艾尔金合著《日渐亲近》,与李伯曼和麦尔斯合著《会心团体:最初的事实》之外,亚隆也擅写心理治疗小说和故事,如《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生命的意义》、《爱情刽子手》、《叔本华的眼泪》等,多次荣获欧美小说和非小说文类奖项。
[1] 其主讲的录音带广泛使用于治疗师的训练工作,持续在全美各地发表演讲并投入临床治疗工作。因其在临床精神医学领域的贡献,曾获得一九七四年艾德华•史崔克奖;一九七九年获得美国精神医学会为学术研究颁发的基金奖。 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欧文•亚隆认为人是自由的,并要为自己的选择及行动负责。存在主义是一个极具哲学性思考的学派,在治疗过程中与当事人探索的主题有自我觉察的能力、自由与责任、追求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追寻意义、焦虑是生存的一种状态及觉察死亡与不存在。
[2] 1980年,亚隆发表了他最具学术性质的文章《存在主义精神疗法》。在这篇文章中,他定义了生活的4个终极问题,即:不可避免的死亡;我的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需要的自由;还有一点就是,也许生活并无一个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他认为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痛苦基本源自这4个方面的困扰。
[3] 团体心理治疗的独特之处:
(1)、团体成员会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独的、相隔离的备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个体,他们会发现,还有很多人也同样的承受着痛苦和需要帮助;
(2)、团体成员会发现,在倾听和理解他人的同时,可以找到应对问题的资源和方法;
(3)、在团体治疗的互动中,治疗师可以通过互动,看到来访者的问题,而不是单单通过来访者本人的口头报告;
(4)、可以使来访者更快更直接地明晰自己的行为、社会交往方式的特点欧文•亚隆总结的团体心理治疗中的治疗因子亚隆将其存在心理治疗定义为一种动力取向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