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心理沙龙上,哈佛心理研究员石博士跟大家分享关于母婴关系的话题,谈到“母爱究竟有没有条件”的时候,全场炸开了锅,妈妈们分成两派,一派坚持“无条件的爱”,一派则坚持“不可能无条件”,理由是:没有一个妈妈不对孩子有期待——谁不期待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一生幸福呢?有了期待,就一定会有要求,不仅对孩子,甚至对孩子未来的另一半,妈妈们都有自己的条件呢!
僵持不下的时候,丁丁“挺身而出”,现身说法:“我一直以为自己可以无条件,可是一件事让我开始反思:我儿子6岁,喜欢看《非诚勿扰》,而且给自己选了一个很强势的女嘉宾,我当时就晕了,那样的儿媳妇,我可接受不了,我要的是‘温良恭俭让’!后来仔细一想,发现那个嘉宾身上有我自己的影子……所以我现在想明白了——要什么样的儿媳,我现在就得做什么样的妈!做不到‘无条件的爱’,就得先有条件地要求自己,温良恭俭让,得从我自己开始啊……”
全场哄笑,然后报以热烈掌声。
要什么样的儿媳,做什么样的妈妈——这或许是心理学中家庭系统理论最“入世”的阐释。
个案咨询中,不下千次地面对“家庭不幸的轮回”——那个曾经在父母不愉快的婚姻中长大、并且发誓决不找父亲或母亲那样的伴侣的女生男生,结果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或嫁或娶了像极父亲母亲的人,然后无一例外地重复着父母那样不愉快的婚姻。一位绝望的女子说:“简直就好像是中了什么魔咒!”
其实,没有什么魔咒,只有家庭的心理系统在作祟。由父母的婚姻而产生的“原生家庭”,无论我们喜欢与否,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如果成年后没有觉察和处理,便会带着这种影响来组建自己的家庭,并且毫无知觉地重复他们相处的模式。我们越是极力抵触的,却越有可能成为我们最熟悉和印象最深刻的,当面对异性选择时,这些部分就会鬼使神差地跳出来,以超越理性的力量促使我们做出“错”的选择。
所以,期待孩子幸福的父母们,不想今后陷入婆媳矛盾的未来婆婆们,向丁丁一样未雨绸缪吧,要什么儿媳做什么妈,从现在开始,正当时。

擅长咨询领域:恋爱、婚姻情感困扰;家庭成员关系;青少年学业、涉及青少年引起的家庭成员关系问题;性别认同(性取向、同性恋、双性恋);压力管理、人际关系、自信心成长;轻度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等情绪问题。

擅长咨询领域:压力管理、情绪管理、不适当的人际关系和行为问题的矫正。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典型神经症有深入研究和论文撰写。同时,对青少年成长问题和个人发展问题有长足的经验。

擅长咨询领域: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基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职场经验; 在婚恋情感、个人成长、学生问题、职场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有较丰富的咨询经验。

擅长咨询领域:发展性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青春期性心理、亲子沟通、就业指导;情绪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恋爱、婚姻、情感困惑;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抑郁与焦虑心境、焦虑性与疑病性神经症。

擅长咨询领域:各类神经症(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癔症等)咨询与治疗,恋爱、情感、婚姻等问题的辅导和咨询,子女教育和家庭心理辅导,青少年问题咨询,儿童多动症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