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爱人,各有各的不同,但他们的关系总是双方相互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Christina)曾作过研究,如果一个人无法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就会本能地和自己理想中的人接近。比如,你希望成为一个充满力量和精力的人,但由于各种原因,你没有表现出这类特质。所以,你十分崇拜具有这些特质的伴侣。“有些双方互动非常好,但有些则会起到破坏性作用。”克里斯蒂娜说,假如一对爱人彼此依赖的并不是对方完全具备的东西,这种情境会令双方都不开心。
爱人者的“达芬奇密码”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充当被处罚而不是收获的角色,有没有改变的可能呢?田媛,33岁,她在情感关系中就是“爱人者”。她和一名已婚男子在一起有9年了。3年前,这位男子与他妻子离了婚,却没如田媛希望的那样生活在一起。可田媛说自己无法离开他。
“我全心全意地爱着他,”她说,“我不停地努力让他感到快乐。但是我憎恨他的优柔寡断。每一次我们亲近一点,他就连忙跑掉,消失一段时间。这让我感到十分不安全。我应该结束这种关系,但我做不到。”
田媛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幽默女人,可她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心理学家将田媛的这种原因归结为她童年家庭的影响。“相爱的方式,大体上暗示了人们幼年被养育的状况。”
在一个父亲很强势、很具攻击性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他/她可能就学会了安抚、缓和与崇拜,而不是挑战。如果我们总是不成比例地去爱别人,就会把这种较低的自我价值感长久地固定成一种模式。假如过去我们有生病、苛刻或是贫穷的父母,我们就会表现得像一个爱的付出者,因为害怕惩罚或者渴求关爱——这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
我们使自己习惯于付出关爱,而在后来的亲密关系中,我们也无意识地选用同样的角色。我们阻止自己接受爱,是因为从未经历过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是看重自己的价值。几乎每一个愿意施予爱的人,隔一段时间都会收起他/她的爱。
心理学家和咨询师简尼特•瑞波斯坦(Janet Reibstein)向超过200对夫妻作过访谈,并出版了《男人与女人保持爱的故事》一书。她说:“爱人者拥有离开或是要求更多的选择权,对于爱人者来说,跳出回报——惩罚怪圈的唯一出路就是走得远远的。”临床心理医生舍利•杰克森(Sheri Jacobson)就说:“有些人并不会因为付出而感到委屈,因为他们得到了对方其他形式爱的回报”。

擅长咨询领域:恋爱、婚姻情感困扰;家庭成员关系;青少年学业、涉及青少年引起的家庭成员关系问题;性别认同(性取向、同性恋、双性恋);压力管理、人际关系、自信心成长;轻度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等情绪问题。

擅长咨询领域:压力管理、情绪管理、不适当的人际关系和行为问题的矫正。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典型神经症有深入研究和论文撰写。同时,对青少年成长问题和个人发展问题有长足的经验。

擅长咨询领域:职场:人际关系、工作压力、新环境适应、职业倦怠、职业发展与转换、工作家庭平衡;情绪情感、性格分析及调试、个人成长;青少年:学业、家庭(含单亲家庭、再婚组合家庭等)关系及亲子沟通、社会交往、恋爱、青春期性心理、个人成长(挫折应对、择业、人生观)、中(轻)度抑郁和焦虑等。

擅长咨询领域:发展性心理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青春期性心理、亲子沟通、就业指导;情绪与情感问题:人际关系、恋爱、婚姻、情感困惑;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抑郁与焦虑心境、焦虑性与疑病性神经症。

擅长咨询领域:各类神经症(失眠、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癔症等)咨询与治疗,恋爱、情感、婚姻等问题的辅导和咨询,子女教育和家庭心理辅导,青少年问题咨询,儿童多动症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