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心理咨询室:播下梦想的种子
姓名:知心姐姐
出生年月:1998年10月
出生地址:上海普陀图书馆6楼
规模:50平米
人数:3人
性格:一朵静静开放的小花,在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永葆低调和沉静,慢慢生长。
诞生记:之所以叫“知心姐姐”,是因为自己1998年以前是一位中学老师,学生们都把我当做可以信赖的大姐姐,而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孩子,很希望专心为孩子们做些事。那时候班级里面有两个已经有明显症状的学生,不了解心理学的老师将他们当作问题学生,我则私下里与他们交流,开始了最初的心理辅导。

接着,应邀参与电视台一档青少年节目的策划,接触了更多需要心理帮助的孩子和家长。为了能够有固定的场所开展辅导,我将图书馆6楼的两个小房间装饰得温馨而静谧后,严格按照国外咨询室的布置摆放了桌椅和专用的心理测评及减压工具。上海首家非药物心理咨询机构、林紫心理机构的前身,就这样诞生了。”
就是这两个不足50平方的小房间,先后接待了四岁到七十四岁的近千位来访者,接待了国内外的各路心理学专家,也接待了国内最早开始关注心理学的各路媒体朋友。这两个小房间,办过中国最早的学生心理沙龙、白领心理沙龙、静心冥想沙龙……一次沙龙聚会上,一位电台的男主持望着屋顶悬挂的鸟巢风铃,神往地说:“这才是我想要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啊!”
林紫的话:最美妙的赞叹——林紫还活着
图书馆楼上的小房间,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门上的工作室名称,是隔壁办公室的一位老师亲笔手书的;隔三岔五前来拜访的朋友,大多来自沪上各大院校心理系的师朋;偶尔路过发现了这朵“小花”的人们,会时不时来坐一坐,说“这里比家里还让人放松”……
那个时候,我喜欢穿背带裙扎两个小辫子,全然一副姐姐的样子。有朋友批评说:“都当老板了,要老成些才能镇住人啊!”我眨巴眨巴眼睛回答:“啊?我不想当老板,只想当个姐姐。”朋友大摇其头:“你是不知商场凶险啊!”我又反驳:“我没有在商场啊,我只想做专业,不想做商业。”
15年后回想起来,那时的我真是又天真又幸运。天真是指从我注册公司那一刻起、已身在“商场”却浑不自知;幸运则是:傻人有傻福,我的“不商业”,一路得到大家的认同和支持,“稀里糊涂”地让工作室最终发展成了大型心理机构。
那个时候,国内心理系毕业的硕士博士们,几乎无一例外面临改行——工作室成立前,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把学到的心理咨询理论加以实践,而这里,成了他们最贴近理想的平台;那个时候,我们和媒体一起,开始呼吁国家和政府重视心理健康、尽快将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加以设立、尽快促成中国心理行业的诞生;那个时候,我们几乎每周都要办一次公益活动,普及心理咨询常识,提高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最早的一批志愿者里,有一对恋人,看到我的坚持和专注,深情地对我说:“林老师,你要是创立一门宗教,我们也一定追随你!”
哈哈,我从没想过要创立宗教,但这句话,却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支持,让我在最艰难的那几年里,义无反顾、甘之如饴。因为我知道,我所做的不仅是我喜欢的,更是大家需要的。
几年后,当知心姐姐工作室已经更名为林紫心理机构时,多年前曾担心我“活不下来”的一位师长,再见时无比感慨地说:“好啊!林紫还活着!”
她开心地笑了,顺着她的话说:“嗯,还活着,而且,还要好好活着,让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所有同行们都相信:只要坚持专业和爱,我们都‘活’得下来!”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次被大家称作“先驱”的时候,我也会开玩笑地加一句:“我们是先驱,而且,绝不做先烈!”
2008年《心理月刊》评选“更好地活着”十大人物,我有幸当选。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李静请我发表感言,我说:“带着大家的温暖,我们活下来了,而且还要更好地活着,让整个中国心理咨询行业成为一个品牌!”
- 首家心理咨询室:
播下梦想的种子 - ● 首家EAP:服务由点及面
- ● 首家文化觉察者:与系统对话